一、概况
为培育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肇庆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实施创新创业一把手工程。学校结合该工程实际制定了《肇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设立了校、院、科技园三级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创新创业进学院、创新创业活动进校园、创新创业实践进园区”的创新创业服务指导体系,建立了通识课普及、专业课渗透、选修课聚焦、创新小组实战、创业小组实训等完善的课程体系,成立了校级层面的创新创业学院,配备了专门的人员机构,负责制定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协调、统筹、指导和考核全校创新创业工作。校、院、班三级联动,系统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负责组织、指导创业团队实训实践活动;近三年来,选修创业相关课程的学生达??多人次,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人次,学校共有??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围省级赛,???项目获得省级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扶持,???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目前,在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创业的学生团队达136个,730人次;先后涌现出林雨财、陈胜任等一批大学生创业典范,获得2013年“邮储银行杯”创业创富大赛肇庆赛区创业组金奖;2013年“中国好梦想”青年创业大奖赛二等奖;2014年“中国创业榜样”走进广东16强。
二、我校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教育主要做法:
(一)、构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建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相互补充的“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其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
图1.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创业应用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肇庆学院从2012年开始累积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广东首个地方大学科技园,园区占地103余亩,分为三个区域:中巴软件园科技孵化器区、大学生创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创客方舟咖啡区、产业加速器区。大学科技园成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重要载体。依托科技园创建了创新创业学院及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承担着肇庆学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重任。近年来,该园充分利用学校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积极开展服务“双创”,实践探索取得了较显著成绩。目前建成孵化空间34054平方米,构建了“前孵化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生态孵化链,形成了“对接高校资源、对接本校实训平台、对接成熟企业、对接金融担保机构”四对接的创业帮扶模式。共培育孵化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和初创企业159个,70%以上企业和项目为我校师生项目,园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项;园区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前孵化器试点单位”“肇庆国家高新区分园”“肇庆市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粤西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广东省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广东省专利知识产权产业孵化器”“广东省互联网+双创小镇”。“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科技孵化器培育单位”。构建政府、社会、高校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平台。
(三)、实施嵌入式专业教育模式
在专业教育体系和卓越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机融入创业教育内容,建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专业领域的创业。不仅如此,还要使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对包括创业在内的许多问题采用全新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和方法,这样才能推动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四)、设置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群
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要涵盖创新创业构思、融资、管理、法律、财务、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具体课程主要有创业基础知识类(包括市场营销、组织设计、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创业能力类(包括团队管理、战略管理、沟通能力、产品开发等)、创业应用实践类(包括商业计划书、创建企业、资本筹集、组建团队定等)
和创业素质类(包括创意激发、商机把握、危机管理、商务谈判等)等。同时,还可以设立创新创业的课程设计、企业实习实训、实务专题等环节,丰富专业教育的内容,以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为重点,帮助大学生实现专业领域的创业。
图2.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群
(五)、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和“1+1”双导师制
校企人员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小组,以指导小组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训练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通过功能耦合机制发展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水平、营销水平等,也就形成了共生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由校企人员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小组,以指导小组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训练进行指导。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采取“创业导师—创业项目—创业团队”模式,并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例如,创新创业学院与大学科技园合作聘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导师,近年来先后开展了“BPO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精英班”、“PHP技术培训班”,实行“1+1”双导师制(一位本校教师,一位企业导师),对有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重点培养。要求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必须深入进行实践训练,包括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形成“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机制。同时,以科研为本源,夯实创业之“基”。学生从创新创业项目规划到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重科研对创业的本源功能。科研对创业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立足自身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资源,增加创业项目的可行性,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展望
学校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肇庆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结合地方院校生源特点,进一步完善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学院硬件和软件建设,以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立足于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在面向全校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基础上,打破学院、学科、专业和年级的限制,创办“3+1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3年在原学院学习,1年在创业学院学习),对具备一定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强化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